《你的名字。》被過譽了嗎?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05 13:00:07 作者:風格里哦 Language

知乎上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確實過譽了。

但過譽本身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並非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新海誠自己都坦言沒想到電影會如此成功。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分析——

先說過譽這回事:

在評價事物時,好像很多人對“低估”的說法很好理解,但是對“過譽”就很難接受。但其實二者都是相對的,低估不代表就完美,只是比人們預想的要好;過譽也不代表貶義,只是描述一個事實——評價高於作品本身的質量。再好的作品,只要被吹到了更完美的程度,都可以說是過譽。

因為評價本身就是會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並不一定能反映作品真正的質量,這是很正常的。這部片還沒在國內上映前我就隱隱有這種感覺,吹得太厲害了:各種新海誠突破之作、震撼無黑點、年度最佳......無形中也拔高了沒看過的觀眾的期待,自然就會產生覺得有落差的觀眾。說來很簡單,《你的名字。》定位就是追求票房的商業片,而不是想要申奧的文藝片。它並不能算是新海誠的突破之作,而是集大成之作。

身體互換是個雖不新穎但卻有趣有看點的設定,畫面一貫強項就不提了,愛情這種永遠不過時的主題,再加上講好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在沒有特別強的競爭對手的前提下,自然收穫了大成功。這是新海誠在商業上的大成功,他的作品走出了小清新的小眾範疇,第一次收穫瞭如此廣泛的熱度。怎麼說呢,有點像當年彼得傑克遜拍《魔戒》成名之後,終於可以有錢好好拍一部自己一直都想拍的《金剛》了。彼得版的《金剛》當然也很成功很經典,但你說它超越了《魔戒》嗎?顯然沒有。而對新海誠來說相當於反了個順序,《你的名字。》更像是幫他本人打出地位的《金剛》,但一部他真正投入畢生絕學去製作的《魔戒》,還沒有到來。

如果有興趣去搜一下誠哥關於《你的名字。》的各類採訪,就知道他很明顯多次強調了這種觀點:比如以前都是恨不得一幀一幀親自過目,這次更多擔任編劇把握整體,畫面等很多內容都交給了專業成熟的團隊。他要打造的是一部“有趣的”、“娛樂性強的”電影,而從來不是什麼自我突破的昇華之作。說白了就是要用最優的資源做一部完成度高的,讓觀眾看得爽的電影。確實品質優秀,觀眾自然買單,這是市場選擇。本來年度票房冠軍就不一定是年度最佳電影,比起被各類好萊塢爆米花大片刷屏,你的名字奪魁已經是個意外的驚喜了。

對於國內口碑而言就更簡單了,去看看近幾年中國年度票房冠軍和影史票房榜前幾名都是些什麼玩意,中國市場更加沒那麼講究。大爛片都可以創票房紀錄,稍微有亮點的都會引發各路自來水瘋狂安利,何況這種國內比較少見的精良2D動畫。xx都能吹上天,《你的名字。》自然也是怎麼吹也不為過了。

再談談電影本身:

畫面雖然是新海誠電影最大的標籤,但是卻是一個沒必要談的點,一貫驚豔,這次更是無可挑剔。在電影院看大熒幕和在電腦上看槍版絕對是兩部片,誠哥的電影不看高畫質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重點在劇情,新海誠的強項其實在於情緒營造。照片級的畫面和動人的配樂都是為情緒服務的,長於細膩真實的渲染,而短於複雜精巧的情節。這就是為什麼他作品的評價兩極分化也比較嚴重,被戳中點的人,哭得不要不要的。但是沒有get到的人,看《秒五》、《言葉》會覺得這是什麼莫名其妙的劇情,缺乏代入感。但觸動人心不一定要故事本身,也不一定非要有過一模一樣的經歷。比如就我個人而言,《秒五》最動人的是就開頭的情節,這段就是很簡單的去見面,幾乎無臺詞,但是各種現實細節的堆積,讓人頓生惆悵。《言葉》也是如此,師生戀確實對很多人而言缺乏代入。但誰也不能否認——開頭亭中的相遇,一直到BGM響起,“言葉之庭”四個字出現。這一段的整體氛圍營造,堪稱驚豔。至於之後的故事本身,確實不能對上所有人的口味。另外一個著名的例子當然是《追逐繁星的孩子》,如果沒有親自看過這部作品的觀眾可能不知道新海誠也有如此失敗的時候。奇幻架空題材,各種元素大雜燴,莫名其妙的故事,整部片充滿了對吉卜力和宮崎駿的拙劣模仿,而自己的特色幾乎完全消失。新海誠在經歷這次失敗後也才重新找回了正確的方向,創作出了《言葉之庭》,但其實他對於這種複雜劇情和宏大主題的渴望並沒有真正放棄。

這次《你的名字。》終於放開手腳講了個有吸引力的故事,自然收穫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前半段一如既往地精彩,但是因為主線牽涉得太多,加上了複雜的設定和幻想情節,而這些正是新海誠不擅長的地方,導致故事本身其實並沒有為電影加分多少。

倒不是說什麼時間穿越和身體互換這種經典科幻老梗有什麼不妥,畢竟本身自帶bug,也無需去深究炸發電站的可行性,沒必要挑這些小毛病。電影真正的硬傷在於兩個人互相喜歡上對方這一點,感染力不夠,觀眾很難感同身受。前半段互換的情節拍得很精彩,但是更多的是輕鬆新奇的喜劇效果。突然不能再互換了,最多也就是從有意思的經歷變成淡淡的失落,遠談不上兩個人就彼此相愛了。業內影評的大多數批評也集中於此,本來很文藝動人的奇遇,卻非要拔高到刻骨銘心的愛情上去。硬件條件很出彩,但就是這個故事本身太平庸,浪費了設定和鋪墊。

而唯一一個能解決這個點的,就是更大更激烈的衝突,也就是彗星。生離死別這種程度,才能更好地引發觀眾的情緒,畢竟電影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慢慢等著你們發展。可面對彗星災難、穿越輪迴這種複雜情節和大場面,小清新的誠哥就明顯應付得有些吃力了。弄了個這麼大的新聞,但是結局走向確實有點平庸。危機感鋪墊得很足,但最後解決得意義不明。為什麼時空題材很容易出經典,因為這個設定本身發揮空間很大,可以用各種套路去解決危機。但是在這部裡面,給人的感覺就是平平淡淡的過去了,兩個人就這樣相認了,彗星還是來了,營救任務也失敗了,然後直接給跳到結尾,告訴你人沒事,最後相遇,happy end。

兩個人僅僅是互換身體,要說相愛,確實鋪墊不夠,讓人難以代入。這樣的經歷可以說會讓彼此互相非常在意和關注,但是具體到愛情這個程度,真沒有表現出來。另外就是為了昇華主題而引入的神社祭酒、彗星災難、千年輪迴、繩結與羈絆這類玄妙的設定,想法很好,但是除了讓三葉遭遇危機,和主線聯繫並不緊密。千年一次的彗星,兩人互換的生活,既然危機來源於超自然,那麼最好也要從超自然的層面去解決,並最終影響到感情線。否則把彗星換成一次車禍也沒有區別,瀧想辦法讓三葉避免車禍就行了。至於兩人命運的互相影響、千年輪迴、鄉村與城市的互相向往、傳承與羈絆的隱喻......這些就都變成了沒有下文的純粹設定了。

作為一部商業愛情片,當然沒什麼好苛責的,誠哥終於給出了個團圓結局,彌補了《秒5》粉絲們被虐的怨念。說過譽,其實意思就是並沒有真正的突破,只是像上面所說,是集大成之作。講了個既有趣又有感動的故事,元素也多,而且這次給了個不錯的結局。但要說突破了自己,那確實不至於。

我個人的評價是可以給8分,沒有失望,但是也沒有驚喜,反正看得很舒服。但是從網上的評價來看,被吹到了9分左右,那麼確實可以說是過譽了一點。畢竟對象是經典如雲的日本動畫電影,是新海誠這樣的優秀導演,觀眾理應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你拿什麼《大聖歸來》這樣的國產作品比就沒意思了,對我而言9分的日本動畫電影起碼也要是《阿基拉》、《紅辣椒》、《攻殼機動隊》、《龍貓》這種級別的。

從一個鏡頭舉例,比如三葉在最後一次互換醒來之後照鏡子毫無徵兆流淚的那一幕。如果新海誠真的突破到了今敏這類大師的境界,我相信那一幕拍出來絕對會成為經典的神來之筆,觀眾可能會在沒有任何bgm和鋪墊渲染的前提下,跟三葉一樣同步留下眼淚。但是目前來看,還是欠缺了些什麼,沒有代入感,我自己當時一瞬間就猜到了之後大概是什麼走向。但實際觀影的時候這段很多人都覺得莫名其妙,甚至尷尬。網上很多影迷的評價是——看的時候是很爽,但是反而沒有以往那些現實題材的作品那麼虐心和觸動人了。如果說新海誠之前的作品是初看平淡,越看越有感觸,每次重溫都有更多感受;而《你的名字。》是第一次看的時候很過癮,但是想要二刷時,除了考據一些因為複雜設定誕生的細節,對於主線和主題本身反而覺得找不到什麼點,難以共鳴了。

其實,我更喜歡的是另一個故事,那就是《你的名字。》的原型——新海誠監督「CrossRoad」TVCM 【字幕】這是一部不到兩分鐘的短片。兩個即將高考的年輕人,嚮往東京的鄉下女孩,揹負期待的東京男生。強烈安利一下由桐山成人將其擴寫而成的小說版《十字路口》,有官方中文引進,網上和書店都不難買到。《十字路口》是一個絕對會讓所有經歷過高考的中國觀眾感到無比熟悉的故事,並且最重要的是,它幾乎與愛情無關,男女主角可以說是在最後結局才相遇。它平行刻畫的是這兩個人在高三這一年經歷的種種困境和成長,描述的是最動人的親情和最真實的友誼。沒有大起大落的誇張劇情,但是各種不經意的細節都真實得讓人鼻頭髮酸。沒有互換身體和千年彗星這些噱頭,但那個描述兩個高三生質樸卻真實的成長故事,才是誠哥真正擅長的現實題材和真情實感,我非常期待有一天他能將其搬上熒幕。

《你的名字。》被過譽了嗎? - 第1張

總結一句就是,《你的名字。》確實被過譽了,但不妨礙它還是很優秀,綜合各種因素,出現這樣過譽的現象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最後是個人私貨時間——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電影、動畫、小說跟我一個習慣,看完一部作品如果覺得不夠完美,喜歡去yy如果是自己會怎樣改編情節。我看完《你的名字。》就一直在想,沒有想得那麼驚豔,那麼情節怎麼改一改呢?

先聲明,這純屬個人愛好,這個腦洞只是更符合我個人的口味,而絕非就是更完美的結局。更不是自認我就比誠哥懂得多,我比導演更牛逼。YY無罪嘛,反正這個故事已經拍成了,我想要一部符合自己想法的《你的名字。》也只能在平行宇宙裡實現了。

前面提到的這個故事的兩個問題,一個是感情線虎頭蛇尾缺乏代入,一個是浪費了科幻設定和災難背景。那麼就從這兩個角度入手,把設定利用起來。電影前半段沒什麼問題,關鍵就在於彗星災難設定出來後的結尾。如果是我,可能會這麼改——

原作裡營救計劃那段情節很棒,失敗了,沒有直接就拯救全村,這讓本來情緒被調動起來的觀眾心情再一次跌落谷底。這確實也比較符合邏輯,如果真的炸個發電站,自己弄個廣播就大功告成了那也太顯兒戲。但要是機械降神突然讓彗星偏移之類的直接移除災難也顯不妥。電影是三葉及時再次找到父親並說服了他疏散人群,但這段是被省略了的,是之後側面描寫暗示出來的,交代得並不清楚。也難怪會讓觀眾覺得結尾彆扭,弄了半天,彗星還是落下了,但是畫面一轉直接就多年後了而且新聞報道人員沒有受傷,怎麼第二次就又說服了呢?最大的危機也就這樣輕易被化解,就缺乏劫後餘生的那種珍惜和感動了。

假設不這麼演,那麼在當時的情況下,彗星馬上就要落下來了,原定的計劃已經失敗了。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從邏輯上來看,從瀧的角度,還有理論上救三葉的可能嗎?有。如果正好利用起電影互換身體的核心設定,那麼還存在唯一的辦法——

那就是瀧最後一次跟三葉互換,代替她去死。

正如《泰坦尼克》一樣,講述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在短短一部電影的時間裡刻骨銘心相愛,就需要有足夠強大的戲劇衝突和張力。既然加入了這種科幻元素和宏大災難,那就不能單純只是設定,而應該能為主線所用。

互相體驗生活,只能算有趣的緣分,而生離死別才是真正的羈絆。如果有一天得知了避無可避的殘酷未來,如果這樣一個可愛、優秀、溫柔的女孩子,自己經歷了她這麼精彩的人生,卻註定要死去,而且自己也會遺忘她,世界更會遺忘這個村子。這一切所有的痕跡都被抹去,一切不復存在。這樣一個單純的鄉下女孩,她最嚮往東京,下輩子想成為帥氣的東京男生,卻不知道頭頂的災難,將永遠抹去自己的家鄉。她還根本沒有機會去追求自己夢想的人生,她自己本身和身邊的一切就要永遠消失了。不少人批評電影的愛情描寫彆扭,那麼這種感情和衝動甚至完全都可以不侷限於愛情,不一定非要說是瀧愛上了三葉才這樣做,也可以是一種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知道的珍視——我通過體驗一個女孩的人生知道了生命和家鄉的重要,現在如果有機會阻止三年前毀滅的一切,我不願放棄,讓包括自己在內的全世界對此再無記憶。

那麼瀧會不會,用這唯一的辦法,挽救這個女孩的人生。

電影的主視角,應該是彗星來臨前,瀧主動交換了身體,方法可以是通過口嚼酒或者神社相關的設定,但三葉是不知情的。手上寫字那段,也不寫喜歡,而是寫下三葉的名字。之後彗星落地,全篇高潮,這段不用改,同樣要隱去換身體之後二人的視角,只描述災難本身,然後黑幕。

接下來,可以是第二天早上,在東京醒來的瀧。如果前面說的那個在鏡子前流淚的片段放在此處,或許效果會更好。瀧起床打扮,然後毫無徵兆地對著鏡子流淚了。這個時候由於觀眾經歷了突然的災難大反轉而非還沉浸在開頭的輕快基調裡,自然都能理解流淚的含義。影片可以暗示作為瀧醒來的三葉已經沒有記憶,這裡依舊如原作一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何流淚,但正是這種朦朧和不點破才更容易觸動人心。

當然,這是解說的角度,很多電影視角的東西可能無法表達。比如更極端點,之前瀧與三葉的互換都可以隱晦處理。我可以繼續欺騙觀眾,從觀眾視角來看,跟原作一樣,這個瀧就是他自己。拯救三葉的行動失敗了,一切恢復正常,他迴歸了自己的人生。

之後就跟原作一樣,多年以後,東京的少年長大成人,在繁華的都市裡體驗著充實的人生。各種側面的對彗星災難報道的關注,直到某一天——通過一個契機,或是一句話,或是繩釦,或是遇見莫名熟悉親切的敕使和名取,——總之,瀧想起了自己的身份。想起了自己曾經與一個少年交換過身體的經歷;想起了那個可怕的避無可避的災難;想起了最後一刻,

那個少年為了救她,與她交換了整個人生。

此處,收尾。可能有人會覺得太虐,甚至狗血。但我堅持認為,比之那樣平淡的大團圓結局,或許只有這樣才能突破小清新式的文藝自憐。科幻題材,尤其是時空穿越和人生互換,本來就不可能平淡,無論是《蝴蝶效應》還是《寒蟬》,他們的劇情本身就是狗血,就是誇張,就是激烈,就是不愉快。因為現實只會更誇張,更激烈。只要出現了奇蹟,就必然會有代價。你經歷了不平凡,就不可能不溫不火地平淡脫離,否則這些設定就失去了意義。

因為這不是秒五之類的現實題材作品,可以在平淡無奇的日常裡,用細膩溫情的手法去慢慢表現浪漫和悲傷。《你的名字。》其實對於主題的野心是很大的,若只是單純地互換身體體驗生活,那就很難賦予深刻的意義和感染力,遠不足以和穿越、災難、千年、羈絆、傳承這些厚重的字眼相匹配。

但如果是拿整個人生來交換,就不同了。無論影視作品還是現實中,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一直存在著這樣偉大代替的例子:代替你,我去死;代替我,活下去。每個人都向往羨慕別人的生活,但只有真正承擔起整個人生的時候,才知道每個人的獨一無二。只有這種程度的犧牲和拯救,互換這個本來只是一次奇妙經歷的事件才更可能與傳承、羈絆、人生、愛情這些偉大的主題聯繫起來。你只有真正付出了犧牲,親眼見證了毀滅,才會知道一個被抹去的小鎮背後的故事;才會完整體驗一個東京男孩的真實人生;才會明白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如繩結一般的聯繫,才構成了社會的意義;才會理解為什麼瀧長大好說的那句東京也有可能消失,所以要珍惜;才會知道所謂羈絆到底是怎樣一種重要的、值得傳承下去的寶物。

原作真正觸動到我的,就是這個。不是什麼俊男美女強行聯繫發展起來的愛情,而是互相理解的珍視與共鳴。在第一次觀影時我跟不少人一樣,沒有感覺到什麼愛情,但唯有一個片段,卻是一瞬間被戳中。那就是結尾長大後的瀧,在面試時,被問及為什麼想要從事城市風景設計的工作,說的那句——因為很可能有一天,東京也會消失。這一句跟愛情主線毫無關係,但是我一下子就被擊中了,對,就是這個主題。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雖然過譽但是這部作品依然優秀的原因,誠哥是有這個表達在裡面的,只是為了更合商業口味的愛情元素讓位了,變成了隱晦的邊料。比起所謂的愛情,二人在無意間的相互理解和成長才是真正動人的地方。你嚮往的東京,也有一天會消失。如果不是互換了身體,你怎麼可能體會到一個遙遠鄉下的普通女孩的人生也會有那麼多精彩?你怎麼會知道自己生活的平凡日常,也可能是其他人一生也無法觸及的嚮往?你怎麼會知道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有自己的苦衷和堅持?你怎麼會想到——其實東京也會有消失的那一天?

《你的名字。》被過譽了嗎? - 第2張

如果災難可以輕易毀掉故鄉,抹去一切,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人們聯繫在一起,讓人類文明傳承千年?

當然,這樣改不代表就一定是悲劇,結局也可以走團圓路線。

瀧並不一定就真的要犧牲,只需要將電影一處情節反過來改動一下。讓第一次向父親求助的是三葉本體,因為沒有說服的理由,理所當然地失敗了。而瀧選擇的是,無論如何要讓這個女孩活下來,看到第二天東京的日出。自己俯身於她時,只是體驗到了有趣的生活,甚至帶來了很多麻煩;而她曾經附身在自己身上幫助過自己,改善過他的生活,也讓他看到了另一種從未有過的精彩。那麼這次,換自己來拯救她的人生。

這樣正好可以接上電影之後的設定,瀧附身的三葉,才應該更能說服父親。因為他有辦法證明互換的存在,自然就能證明彗星,何況從電影的暗線來看,三葉父親是必然知道家族的傳統的,這樣他答應救援和劇情反轉也會更平滑合理。整體大致還是跟電影原作一樣,區別僅在於多了一次互換。這次互換是瀧主動完成而三葉不知情的,瀧選擇了自己去面對災難,並且成功拯救了村子。用類似《石頭門》中世界線收束的理論來說,正因為他不是三葉本人,所以才規避了災難沒有引發悖論,這樣互換和穿越的設定也派上了用場。而三葉,則是在拼勁全力之後,在絕望時被拯救。然後在失憶的情況下實現自己的心願,在嚮往的東京大都市,以瀧的身份生活下去。

直到某一天,她回憶起了自己是在享用別人的人生,回憶起了自己是誰,回憶起了全部的事情。而這個時候,可以是電話響起,也可以是擦肩而過。兩人重逢——

從瀧的視角,他激動地、期待地注視著那個女孩,聽到從她口中問出了那句——“君の名は”

下一秒,二人靈魂各自歸位,眼淚無聲地滑過那個女孩的雙頰,手心的特寫。還是女孩,自己回答了自己——

“宮水三葉 ”

鏡頭上揚,BGM起。

至於我這個改動後的主題,也就並非,或說不單純是兩人的愛情。我想表達的是誠哥在原作裡很隱晦地提及,但是讓位於主線的一個主題,也就是《日常》裡的那句最經典的臺詞——

《你的名字。》被過譽了嗎? - 第3張

“日々私たちが過ごしている日常は、実は、奇蹟の連続なのかもしれない。” “我們所經歷的每個平凡的日常,也許,正是連續發生的奇蹟。”

動畫信息

你的名字。
中文名:你的名字。
原 名:君の名は。
又 名:你的名字 / 君之名 / Your Name / Kimi no na wa.
首 播:2016-12-02(中國大陸) / 2016-08-26(日本)
IMDb:tt531151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