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瞭解小日本文化,自然不會被打動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10 14:54:43 作者:傲骨賢夫 Language

早就聽說這部電影都逆天了,一部動畫片,趕緊看看,又和看《龍貓》《大聖歸來》等動畫一樣,沒怎麼被打動。
豆瓣裡面真是人才濟濟,比如說,在2016年豆瓣影單裡面,你的評價如總體評價差距太大的,人家就給你指出來,我靠,這點絕逼受不了。
感覺這個有些穿越題材的內容,有點像超時空戀人那樣,在兩個不同時空,似見不見,有點聯繫又看不到,前半部分用兩個人心有靈犀做著有趣的事,中間就是拯救和相見的緊張又刺激的場面。最後終於來個大團圓。
動畫片本來就是超級想象,比如龍貓那個超級火車,比如,千與千尋裡面創造了無數個超級人物,什麼無臉男,大腦袋婆婆,好幾個腿的燒火大爺,這些人都是千奇百怪,但這個故事有點現實的情感加上超時空的愛情,讓兩個人交換身體,又相互發生戀愛,感受得到,但又見不到,這種有點軟科幻和溫情的設計還是有點巧妙。
說道感人,倒是沒有,再者,總感覺,動畫片還是有點童心 的感覺好一些,《大聖歸來》和宮崎駿的作品總是帶點童年色彩,並且,好萊塢的瘋狂動物城等一系列有著幽默語調,日本的這種玩溫情和情感的作品,為何不用成人來拍,是不是依然很不錯呢。畢竟動畫片裡的表演是不能和常人比的。


但是,看了澎湃的文章,知道了這個動畫為毛在日本牛逼了,下面複製過來,特此聲明,是轉載澎湃的哦

《你的名字。》:“羈絆”如何勾連起二次元文化和國家命運
高寒凝
2016-12-23 15:23 來源:澎湃新聞
 

就在《你的名字。》以超過200億日元的成績躋身日本本土電影歷史票房榜第二的時刻(第一名是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已有評論者敏銳地發現了這一事件背後蘊含的轉折意味。影評人渡邊大輔將《你的名字。》的巨大成功描述為:“身為面向細分市場、創作小眾類型作品的作者,以一部某種意義上看來是‘迴歸原點’的作品,而獲得了最高的國民認同。”
的確,與過往盤踞榜單的吉卜力系動畫電影不同,那些老少咸宜的題材和純真中不乏深刻社會批判的姿態從來不曾在新海誠的作品中出現過。他的創作體系深深根植在日本御宅族亞文化之中(以日本ACG作品,即動畫animation、漫畫comic、遊戲game,為核心形成的亞文化,也可以被稱為二次元文化),背後綿綿密密地牽扯著堪稱小眾的“世界系”動畫作品和美少女遊戲(即galgame)的脈絡。在《你的名字。》之前,這一類電影(如各種TV動畫的電影版)雖然也曾進入院線,卻從未獲得足夠的排片率和主流觀眾的認可。

與新海誠此前的作品相比,《你的名字。》從工業化水準上看,可謂進步飛速,不僅克服了小作坊獨立製作的諸多弊病,美術與劇本的打磨也日臻完美。但這終究未能顛覆新海誠作品的內核,於是,“世界系”這個概念一夜之間被重新翻檢出來,結合起《星之聲》、《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等早期作品,成為解讀這部影片最好的註腳。誠然,無論從何種視角出發,《你的名字。》都十分符合有關世界系作品的基本描述:以主人公之間的關係為核心、捨棄對於社會、政治、經濟等具體細節的刻畫,並將主人公的命運與世界危機、世界末日等抽象的重大問題直接關聯起來。
但是,倘若就此將《你的名字。》視為對於世界系作品的某種“迴歸”,雖然能夠很好地從內部出發梳理世界系作品的脈絡與變革,卻似乎忽略了諸多來自外部的複雜微妙的變化,且遠遠不足以解釋該片在日本主流觀眾之中何以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繩結。
在筆者看來,《你的名字。》全片最值得闡釋,也是新海誠最著意強調的部分,恰恰是對於產靈(讀音為musubi,日文古語中寫作產霊,其同音詞“結び”,即繩結、結釦之義)這個意象的選擇。
新海誠曾多次談及,自己創作《你的名字。》的動機與2011年日本東北大震災有關。而被日本官方意識形態指認為全社會災後重建精神支柱的概念“絆”(きずな kizuna 羈絆),恰是與結び相通的概念,落在本片裡,都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牽絆、連結。東北大震災發生之後,當時的日本首相菅直人為了感謝國際社會的援助,曾發表過一封感謝信,題名即為《絆》。此後“絆”作為一個關鍵詞屢屢出現在各種官方文件和主流媒體的報道中,甚至當選了當年的日本“年度漢字”。
對比汶川地震之後國內“多難興邦”的主流敘事,就會明白兩國之間的差別。在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敘事仍然有效,並足以構成撫平傷痛奮勇前行的動力。但類似的話語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在日本全面失效。最後兜兜轉轉,也只能落在無關任何宏大敘事的、抬眼就能看見的人與人之間的牽絆上。震災之後,日本社會結婚率上升(震災婚),拍攝全家福的家庭增多,亦能從中窺見社會心理對無常的恐懼和對羈絆的渴求。
與此同時,“絆”一直以來也是日本御宅族文化中的核心概念,這看似不無巧合,卻又包裹著深刻的時代症候。御宅族文化以興趣愛好連接本不相關的孤獨個體,人與人之間絕對的、牢不可破的羈絆對處於某種“原子化”生存狀態的御宅族而言,是至為深刻獨特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日本的ACG作品中,“絆”往往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被反覆書寫,凝聚著御宅族們對於某種理想關係的想象。

也正因如此,單從“愛情”這個維度理解《你的名字。》中男女主人公的關係,是有偏差的。即便這種情感在表象上體現為愛情,那也不過是因為所謂“愛情”,恰好是與御宅族的生命經驗距離最為遙遠,最容易被異化、神祕化、傳奇化的“羈絆”形式之一。推而廣之,ACG作品中的愛情實質上大多可以被還原為個體與個體(並且是抽離了性別、階級等身份政治的個體)間的羈絆。所以才需要多重的、排他的設定(如交換身體、口嚼酒、被當做護身符的繩結等)去鞏固這種羈絆的確定性和唯一性。也就是說,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談戀愛,而在於與另一個生命捆綁並由此獲得存在的實感。這也恰是“世界系”作品誕生背後的心理機制。
從“結び”到“絆”,《你的名字。》以一個清晰的意象重複了御宅系作品的核心理念,並以此為扭結點,悄然與震後的日本社會主流思潮及官方意識形態完成合流。儘管在此之前,御宅族文化和ACG作品早已成為日本的大眾文化和國家軟實力的象徵,但卻唯有在此時此刻,藉助《你的名字。》中交換肉身的多重隱喻,御宅族的個體經驗才得以與整個國家的命運深刻勾連在一起,形成某種同構關係。
對於日本的主流觀眾而言,“結び”或“絆”當然足夠引起深刻的情感共鳴。而對於日本的御宅族尤其是新海誠這一代御宅族來說,經歷過宮崎勤事件(上世紀80年代末期轟動日本的姦殺幼女案,主犯宮崎勤是一名御宅族)之後長達數十年被整個社會邊緣化的歷史,他們似乎終於被洶湧變化的社會思潮逼出了個體的、封閉的小宇宙,撕開一條裂縫,以略顯笨拙的姿態與這個原本陌生、無關的世界對話。被資本整合、與政治共謀、或被它們欺騙。於一片迷霧之中,朦朦朧朧地看到以御宅族的廢柴姿態介入這個世界,“做出一點改變”的可能。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這種微妙的變化將《你的名字。》與過往的世界系作品區分開來。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和本世紀初的“世界系”作品中,那些深陷消極悲觀情緒,自忖無力改變社會,旁觀而無所作為的男主人公,已經被更富有行動力的後輩們取代。從廢柴到現充(指在現實中很成功生活很豐富的人,與只在網絡與遊戲空間中呼風喚雨現實中卻無所作為的刻板印象中的“宅男”形成對照),新一代的男主角立花瀧不僅更為陽光開朗,也以其執著的努力成功拯救了小鎮,迎來了屬於自己的happy ending。
而這個happy ending,在作品之中,固然靠著扭轉乾坤變更時空的奇蹟才得以實現,在作品之外,也創造了御宅系動畫從未有過的票房奇蹟。
時間線又變動了。那麼這一次,去向哪裡?

動畫信息

你的名字。
中文名:你的名字。
原 名:君の名は。
又 名:你的名字 / 君之名 / Your Name / Kimi no na wa.
首 播:2016-12-02(中國大陸) / 2016-08-26(日本)
IMDb:tt531151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