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06 20:46:03 作者:六月阿言 Language

去看《你的名字。》的時候是星期一的中午,也許因為是工作日,傳說中的“觀影熱潮”並沒有出現,老家小城的電影院冷冷清清,直到開演才發現原來只有我一個人。正開微信和親友吐槽竟然包場,流星墜落的場面就那麼突兀地在眼前展開,不由自主地放棄輸入嘆出了聲。
 
從前想過新海誠的電影如果在電影院看應該會非常美,但真實的效果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精緻的畫面、流暢的剪輯、魄力十足的長鏡頭、天門恰到好處的配樂……這些新海誠電影固有的優點被影院效果放大數倍,幾乎每隔幾分鐘就能讓我有種屏息凝氣的感覺。但是,最後讓我下定決心給這片子打個高分的原因卻是新海誠一貫不擅長的部分:講故事。因為在全片的最後一個鏡頭結束之時我腦海裡最先湧出的是一種欣慰感——《星之聲》(2002年上映)之後近15年,這個固執的人終於還是講好了一個屬於他的科幻故事。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1張


新海誠,日本動畫導演,江湖人稱“誠哥”,其他外號還有“壁紙狂魔”“異地戀狂魔”,成名多年,拍片子的技術是業界公認的高水準。但於我而言,被他的作品真正打動的時候卻屈指可數。說起原因嘛,他不擅長用電影講故事大概是最主要的一個。新海誠不擅長用電影講故事,他擅長的是講感覺,用文學作品的分類來比喻的話就是小說寫得一般,但散文卻寫得極好——這是多年來我對他電影最直觀的感受。
 
和很多人一樣最初接觸到的新海誠電影是《秒速五釐米》(2007年上映)。秒五封神已經多年,基本類似於誰噴誰死的一類作品,但是坦白說我對它不大感冒。之前學妹看過《秒速五釐米》後覺得無聊我就有一種碰到知音的感覺。講感覺和講故事雖然可以並行,但當創作者將重心無限放到前者身上的時候,作品能否成功就成了一種賭博。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2張


有過暗戀經歷、異地戀經歷又或者身處少年時代的、敏感孤獨的人會對秒五所展現的情緒分外有共感,畢竟在細節處理上新海誠的精緻基本已經到了無人能出其右的程度。因此前兩章《櫻花抄》和《宇航員》單拿出來看都可以說是非常優秀,但是進入到第三章《秒速五釐米》的時候誠哥在推進劇情上的薄弱就開始顯露,只有情緒的描繪而沒有劇情的推進,基本上只是說了“一個人停止等待一個人停止追逐”“人終歸是寂寞和無奈的”這些感覺,但是前面兩章埋下的伏筆都沒有很好的篇幅交代,以至於最後用ED剪出的那個“官方mv”反倒有種“這才是正片”的感覺。

起承轉合之中少了最後“合”的部分,停留在“轉”就沒有後續了。說白了就是讓觀眾沒有很好的“達成感”——“分了就分了,總要告訴我們發生了啥吧?!你倆最後見面的時候不是還好好的麼?!”我在第一遍看的時候滿腦子都是這種感想。誠然,這是部在不同年齡看感覺上的差異就會極大的電影,二三四五刷的時候由於知道了後續會更被細節打動,但是這種初看時的不完滿感還是讓我一直對秒五以及新海誠這個導演有著一定偏見。而第一次讓我打破這種偏見的片子是他的《星之聲》。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3張


當年在看過秒五後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憋屈和受騙感,在本著“要客觀”“不能一棒子把人打死”這個理念去翻了他的簡介時看到了成名作:《星之聲》這一條,心想如果這個也不好看我再真的去黑他,結果看過之後想罵的感情就變成了期待。應該說,這麼多年雖然很少被誠哥電影戳到但我還是能堅持對他抱有希望,這部作品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比起《秒速五釐米》的精緻唯美,《星之聲》在畫面上是分外簡陋的,以至於讓人難以相信這是新海誠的手筆,但是畫面以外,《星之聲》卻是新海誠風格的最純正代表。這是一部背景設定很複雜的片子,科技術語一大堆,我本以為作為一個幾乎沒有天文、物理認知的人會很容易理不清故事進程,然而意外的是這些科幻的部分卻完全沒有影響到對作品的觀感。故事的主線非常好懂:未來世界中參與星際遠征的少女與她未曾表白卻互相傾慕的愛人相隔數個光年傾訴著對彼此的愛戀。這種現象源於這部作品的類型——世界系。

在狹義上“世界系”的官方解釋為:“ 主人公(我)與女主角(你)為中心的小小的關係性問題(我和你),中間沒有夾雜具體設定,與世界的危機及世界的滅亡等抽象的大問題直接聯繫的作品群 ”而這一類型作品正是熱愛高達系列又熱愛憂傷散文的新海誠在創作中始終鍾情的。

在後來看多了新海誠的作品之後其實很容易發現,個人處於一個難以逆轉的大環境大背景裡的無奈、疏離和孤獨;人與人之間無法填補的距離;對平凡日常的眷戀、對愛的執著和堅守……這些他一直想要表達的核心要素在《星之聲》這個25分鐘的短片裡其實已經以稚氣卻堅定的模樣被展現出來了。相隔數個光年的戀人,一條短信的到達時間從1天變為1年,再變為8年。我還是15歲的我,而你卻已經是25歲的你。在離開之前我甚至還沒有勇氣說出喜歡你,然而我們卻都沒來由的相信你會一直都在。

如果說“異地戀狂魔”新海誠寫過的最讓人心碎無力的異地戀是哪一對,《星之聲》裡的男女主角一定可以排到首位。而在拍攝手法上,直抵心靈的出色細節描寫、在表現氣氛上各種鏡頭的獨到運用、與天門音樂的超高契合度更是已經初具規模,最後一段男女主交錯的回憶生活細節的獨白配合達到高潮的bgm《through the years & far away》直接逼出了我的眼淚。

 《星之聲》讓我明白了為何業界對新海誠的評價和期待如此之高。這種用宏大複雜的背景講一些渺小狹窄的人際故事的片子被很多創作者鍾情,他們都曾成功過,但他們都不曾以新海誠的方式成功過。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他們筆下的角色總歸還是會有著不凡的拯救世界的力量和自覺,但是新海誠沒有。他所寫的主角是真正意義上的“平凡人”。即便擁有著也許很逆天的能力,他也很好地避開了對這部分的描寫,真正讓人感受到了他們對平凡生活的憧憬和對自己內心世界的執著。他給大家帶來了一種可能性,一種類似於讓科幻與散文以非意識流的形式完美融合的可能性,對動畫來講,這種可能性彌足珍貴。再加上我是先看到了秒五精美的製作技術和更加成熟的散文化敘事之後才看的《星之聲》,這種可能性看起來簡直已經接近現實,而這一認知讓我對新海誠式世界系動畫的期待達到了滿星。

在被《星之聲》感動之後我去補了當時(2010年前)能夠找到的新海誠的所有作品,然而遺憾的是卻沒有再看到期待中佳作。《星之聲》之後新海誠在世界系的作品上遇到了極大的障礙,最明顯的代表就是《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2004年上映)。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4張


如果用文學作品的分類類比,這部片子在敘事上從散文偏向了意識流,看的途中甚至在一瞬間有種在看庵野秀明(EVA導演)的錯覺。然而很明顯他與庵野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本質上新海誠是個很浪漫純情的人。他有意無意間比較傾向於表達世界上有另一個人與你心靈相通這個概念,而這一點與庵野式意識流著重強調的“人與人之間終歸無法相通”是相悖的。

因此,這個片子的講述顯得相對混亂,而且在時長變為正常電影的90分鐘之後,模糊的世界背景設定變得分外棘手——單用人物的內心和情緒推進劇情撐不起時長,而如果想要去解釋世界觀和架構又會讓人摸不到頭腦,於是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自然就不盡如人意。架構和世界觀模糊得一塌糊塗,讓人不知道這群人到底要幹嘛,而男女主角間的感情處理也十分突兀,別說沒搞懂是怎麼相愛的,連他們彼此的情緒也沒說好,反倒是男主和男二之間的感情比較清晰感人……
 
雖說如此,雲端的可圈可點之處也是不少的,最為明顯的就是技術。相比《星之聲》,雲端的畫面和細節“新海誠”了起來。他所摯愛的電車、被拉長影子的教室桌椅、夕陽穿過的玫瑰色雲霞、被分成兩半的天空、飛機在天空中劃出的氣流、星光墜落的夜空、東京擁擠到讓人心慌的人流……這些場景開始密集地出現在影片當中,開啟了他作為“壁紙狂魔”的新時代。

估計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誠哥的製作公司CoMix Wave深刻的感受到了他電影燒錢的力度,作出了讓他去給遊戲做op賺上兩筆的決定。而廣受好評的遊戲《悠久之翼(ef - a fairy tale of the two)》(2006年)的op也全方位地展示了新海誠在背景美術、鏡頭敘事和音樂把控上的傲人實力,這個短片中配合音樂高潮部分的全景旋轉鏡頭成為了動畫製作史上的神來之筆。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5張


補檔結束再整理新海誠的創作時間軸時我發現,從2004年到2007年,新海誠作品的突破基本都放在了技術上。到《秒速五釐米》的時候他的作品在技術上基本已經是業界的頂尖水準,可以達到畫面、分鏡、音樂、節奏、臺詞統統讓人跪碎膝蓋的程度,然而在講故事上的突破卻遲遲沒有發生。

前文說過,秒五的故事講得並不成熟,但是,它所收到的反饋卻是成功的。由於我的補片順序是倒著的,所以會明顯感覺到這種成功絕大部分來自於其在畫面、音樂等技術層面上的壓倒性優勢,也來自於他放棄了世界系和科幻專注於描寫現實日常的決定。這種認識讓我有一種相當遺憾的感覺,就像看到一個人放棄了自己的堅持和追逐,選擇了一條好走的路。而讓我再次推翻自己結論的,是新海誠在2011年作出的一部失敗作《追逐繁星的孩子》。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6張


《追逐繁星的孩子》是一個失敗作,僅僅1.2億的慘淡票房和一落千丈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是一部你在看的時候會時時刻刻想到宮崎駿的動畫。從設定裡的異世界冒險、土著居民、少年少女這些元素到具體的場設人設幾乎每一處都有宮老爺子的影子,但是卻透露出滿滿的邯鄲學步式的尷尬。

作為新海誠歷代作品當中時長最長的一部,它完美暴露了誠哥講故事容易空洞、容易拖沓、在信息給出上方式單一等等問題。在一個宏大的世界觀和主題下,到處都是交代不清的劇情和搞不懂行動理由的人物,直接觀感就是生拉硬湊。然而這部片子卻讓我看到了希望,一種“啊,誠哥還是沒放棄啊”的欣慰感沖淡了差勁的觀影體驗。

《追逐繁星的孩子》雖不是世界系,但大背景小人物的內核還是沒變的,雖然沒怎麼講明白但是人物的痛苦和無奈來自於相愛的人被生與死分隔這一點還是能看出來的。因此,雖然外包裝上怎麼看都是宮崎駿,但是最深的內裡,它還是新海誠,是非常執著的新海誠。

繁星讓我再次確定了新海誠是一個十分執著的人,他的心中有一些始終想要訴說的感情、風景和畫面,他執著於用動畫電影將其表現出來。比如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的無奈恐懼、對世界上總有另一個人與你心意相通的堅信、想要為了所愛之人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的勇氣;比如巨大的盆地、被氣流一分為二的天空、獨望流星的背影、以射箭作為社團活動的男生、黃昏時逆光而立的人物、交錯行駛的電車、被分隔在鐵軌兩旁的人、叫chobi的貓……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7張
論誠哥對某些場景的執著


多年來,新海誠的故事變了一個又一個,講故事的方法、角度也換了一種又一種,但是這些他所執著的東西卻沒有變過。為了把心中執著的風景完美地展示出來他近乎偏執地去摳細節、做畫面;為了講出他想講的故事,他用各種方法努力進行著挑戰和嘗試。這一種失敗了就換另一種,講長篇失敗了就去努力做短篇積累經驗。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恐怕他永遠無法滿足做一個文藝派小眾導演,無法滿足於“除了劇情別的都是頂尖”這樣的評價。各方面都是頂尖才是他的追求。

(此處非常想說,多年來誠哥拍的世界系作品劇情出問題時人家從來沒有把這問題怪到觀眾的理解能力上,這種方法沒講明白就換另一種,都是在自己這找毛病想辦法解決。反觀某些成天拿“你覺得不好看是因為你沒看懂”當藉口為自己挽尊的從業者,真是該在學技術前先學學職業道德。)

因此雖然大多數人都因為繁星而對新海誠無比失望,我卻反倒樂觀堅定了起來,他是新海誠不是宮崎駿,這一點恐怕他已經得到了刻骨的認識,那麼怎樣去把新海誠做到最好就該是唯一且充滿希望的方向了。

不出所料,2013年新海誠攜《言葉之庭》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線裡,這一次,影片的每一幀畫面都被刻上了他的風格。精細到令人髮指的製作加上長度、講述方式都恰到好處的情節處理讓整個故事宛如行雲流水,起承轉合非常完整。

他最執著的“距離”由空間換成了男女主角年齡上相差的時間和師生倫理上的身份。相比秒五,對一般觀眾來講這種故事和情緒實際上更難產生共感,在表達上改直接的獨白為隱晦的鏡頭語言的做法看起來也似乎更不親民。然而《言葉之庭》卻明顯比秒五的觀感更順暢舒適,細膩的鋪墊和層層累積的氛圍讓觀眾在看到男女主角在雨中的樓梯上相擁之時很自然地達到了情緒的最高點,得到了完滿的“達成感”。這並非因為故事的結局是一個喜劇,其實只要有這段劇情和鏡頭在,即便後面的劇情又是異地戀必分的哀傷其觀影效果也不會變差。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8張


這種效果明顯是導演水平提升的證明,在《言葉之庭》裡新海誠進一步縮小了背景設定與世界觀,場景上也幾乎只有公園的避雨亭、學校、兩人的家、男主的打工地這四個場景。基本上所有的劇情都圍繞著男女主角兩人進行,雖然並非科幻,但是卻與“世界系”的內核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言葉之庭》是新海誠式散文動畫電影的成熟成功之作,最令人拍案的是那首《萬葉集》裡的和歌的運用:“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但盼風雨來 留你在此地;隱約雷鳴 陰霾天空 即使天無雨 我亦留此地”前一句用在初遇時,後一句用在身份揭示時,一問一答讓背景、人物、情緒通通展現了出來,在將動畫電影文學化這一點上簡直是重新定義了教課書的標準。
 
個人認為《言葉之庭》更是一部新海誠真正成長之後的里程碑之作,之前作品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都開始得到解決。最明顯的是一直以來都分外隨意的人設開始趨向精緻,負責人設的從西村貴世換成了土屋堅一,後者的風格寫實而細膩,總算讓人物有了辨識度,而且男主角少年老成的形象成功地讓這對相差12歲的姐弟戀人在外形上沒有突兀的感覺。

其次,劇情的推進從旁白解說向衝突矛盾的方向靠攏,使得劇情的節奏起伏更為明顯,而且這一回在敘事上新海誠有意地減少了悲哀、憂鬱情緒的描寫篇幅反而加進了很多輕快甚至有趣的情節,例如男主第一次吃女主的料理時略帶搞笑的表現,這讓整部片子的氛圍不再充滿憂鬱壓抑也更能符合大眾的觀影口味。此外,該片也首次採用專業動畫聲優進行配音,效果顯著。重要的情感轉折戲臺詞的飽滿度非常高,完全沒有之前作品裡棒讀的尷尬。

(在這裡吐個槽,日本動畫電影導演不喜歡用專業動畫聲優進行配音是個我一直難以理解的習慣。據這一風氣的開創者宮崎駿老爺子說是因為不想讓聲音喧賓奪主,然而個人感覺有些他們選擇的配音演員水平確實差太多,聲音的感情表達度不夠十分影響觀影效果,比如細田守《夏日大作戰》裡的女主。)

總而言之,《言葉之庭》代表了新海誠在電影拍攝上的長足進步,在這部片子裡他不僅完美展現了自己的技術風格而且還在自己的弱點上做出了突破。仍未做到的只剩他始終難以把控的時長和一直想要追求的科幻元素,但距離做到這兩點也已經可以說只剩時間的問題了。果然,三年之後,《你的名字。》不負眾望地交上了漂亮的答卷。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9張


時空交錯、靈魂互換、兩個相愛的人要為了彼此拯救世界,新海誠將這些可以稱得上千年老梗的東西以自己的方式整合在一起,終於講出了一個最具他風格的科幻故事。

這一回他徹底規避了世界觀的問題直接將背景放在了現實世界,完全不談穿越理論將重點放在穿越結果上,所有可能被用來做世界觀深度解讀的線索通通弱化只留一個浪漫模糊的概念,也不在這些問題上過多糾結。這種處理方式讓我一瞬間就想起了最初《星之聲》的樣子,但是毫無疑問這一次的處理更為圓熟。比如對於時間差的具有誘導性的模糊處理,比如在故事行進的不同階段漸次給出的關鍵性信息,比如對夢和現實的多次強調。配合上新海誠拿手的氛圍營造,這些處理方法帶來的顯著效果就是觀看者的思路基本上是被創作者主導的,加上優秀緊湊的節奏把控,在觀影過程中觀眾幾乎一直處於故事營造的或輕鬆或緊張的狀態中,無暇去糾結設定。對於影院作品而言這無疑是非常成功的。

其次,在整體氛圍上新海誠徹底不再糾結於表現哀傷孤獨憂鬱無奈的情緒。在進入主線事件之前劇情非常輕鬆,兩位主角以及身邊家人朋友之間的互動笑點萌點都很多。內心獨白的戲份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戲劇衝突;面對距離和困境兩個人的選擇都是努力跨越而不再是糾結和退縮;而且整個世界也總算不在只有兩個人,男主和女主身邊出現了與他們關係緊密的家人和朋友,拯救世界的理由真正充分了起來。各種伏筆前後呼應,每一個人物的出場都有意義,116分鐘的時間被完整充足地利用起來,起承轉合都有著很高的完成度。

與此同時,新海誠最為擅長的散文式抒情也沒有被遺忘。男主執著地繪製小鎮的模樣、獨自找尋乘車路線;女主初到東京的細膩感觸、夏日祭前剪掉的長髮和傷感的背影以及兩人在黃昏之時穿越時間與生死的會面,這些場景的處理都是新海誠式的唯美。《你的名字。》裡,男女主角最大的敵人還是距離、最想傳達的仍是“喜歡你”的心意、最眷戀的仍是和你一同走過的日常,但是由於情節的豐富和敘述手法的多樣,這些浪漫的情感和行動都不再顯得單薄空洞。這種進步是新海誠十幾年不斷嘗試和摸索的成果。

只為把我的故事講給你聽——漫談“新海誠出品”的這些年 - 第10張


在我看來,從《星之聲》到《你的名字。》這將近15年的時間裡,新海誠的全部努力都是在為了用一個故事把他心中的幻想、風景和情感以電影的形式講給別人聽。他身上的標籤從讓人眼前一亮的新銳派到小清新文藝派再到業內高技術水準標杆,每一個大概都不能讓他滿足,但每一個都見證了他為自己執著的夢想靠近的過程。有人說新海誠向商業大眾化靠攏之後就失卻了味道,我倒覺得對於他而言背離商業的小眾路線才是一種桎梏。

如果不選擇走出小眾的圈子,《你的名字。》不會擁有東寶(日本最具實力的電影公司)的宣發,不會有安藤雅司(千尋作畫監督)、田中將賀(未聞花名人設)等一票實力頂尖的從業者加盟,不會有川村元氣(《告白》《電車男》製作人)這種級別的製作人去提攜指導,那麼最終也不會讓新海誠完成最好的自我突破。

新海誠註定不會是一個滿足於製作精緻小品的導演,讓自己的故事被更多的人認同和喜愛才是他的追求,那麼選擇挑戰更大的作品才是王道。而《你的名字。》是他真正證明自己有這樣實力的起點。超出預計的票房和口碑可能是由運氣帶來的,但他的執著也足夠配得上這種運氣了。在這個階段將他與宮崎駿進行對比或者去分析他對整個動畫業界有什麼里程碑式的影響其實是無甚意義的,《你的名字。》是對他自己的突破,雖然驚豔但卻遠談不上完美,其意義真的更像是另一部《星之聲》,給了多年來以宮崎駿為頂峰的日本動畫界一個追趕和超越的可能性與希望。但於我而言,只要站在新的起跑線上的新海誠還是那個執著的他,這個可能性就值得去期待,即便這條路的前方道阻且長。

動畫信息

你的名字。
中文名:你的名字。
原 名:君の名は。
又 名:你的名字 / 君之名 / Your Name / Kimi no na wa.
首 播:2016-12-02(中國大陸) / 2016-08-26(日本)
IMDb:tt531151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