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海誠談到樑旋,從《你的名字。》談到《大魚海棠》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07 00:27:42 作者:麟爵 Language

最近看了知乎上面的一個帖子《如何評價電影《你的名字。》》
《你的名字。》在大陸上映前夕就已經被炒得突破天際,記得上次看到這個光景的時候是《大魚海棠》的宣發。上映前幾乎貼吧、空間、論壇一片叫好,但是為什麼兩部觀影之後卻迎來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回顧兩部作品。
《大魚海棠》和《你的名字。》兩部作品本身隱藏了極多的細節,各類分析貼一抓一大片,我在這裡就不多做贅述了。再看製作人,負責《你的名字。》腳本的新海誠文學系出生,並非編導專業。(能寫好一篇小說並非能寫好一個劇本,電影有電影的敘事方式【所以新海誠早年的作品一直有一種映像小說而非電影的質感】)樑旋也非編導專業出生,也被動漫評論家瀟灑說為放不下文人風骨。《你的名字。》部分創意來自日本古典文集《萬葉集》(沒記錯的話)。《大魚海棠》則取材莊周《逍遙遊》。
看上去兩者在部分前期方向上是有所類似的,多少有些異曲同工的味道。
但是觀影之後卻一個唱好一個唱衰,難道真的只是因為一個是國產一個是日產嗎?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談談我對新海誠作品的直觀感受。
1
我是在桂林某影院看完的電影,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個星期,我就想著寫一篇我自己最直觀的感受,我現在十九歲,大二,新海誠的導演的作品我們這一輩人最熟悉的,或許可以很直接的說中國觀眾最熟悉的便是《秒速五釐米》了。
這也是新海誠本人正式產生較大影響力的作品,也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新海誠的藝術風格。
由於是在網絡上一口氣看完的秒速五釐米(下稱秒五)的合集,所以我並不知道秒五是電視TV動畫,而認為,櫻花抄、太空人等劇集的分化是導演自己的處理手法。(當時還覺得在這樣的故事裡用挺新穎的【早期香港鬼片經常用這些分段敘事的手法】})
在高二的某個晚上,家裡沒人,我坐在沙發上裹著棉被看完的秒五,到現在豈不是已經有了三年的時間。想想時間真的過得飛快啊!
秒速五釐米也基本讓中國觀眾有了新海誠等於超真實的精緻背景,但是故事感薄弱和人物刻畫的不足的認識,所以素有“情節不夠畫面來湊”的說法。
《秒速五釐米》故事分為三大段,明裡貴樹小時後、鹿兒島分別後、成年的二次錯過。
這樣把故事切為三大段而並非整合在一起,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表現出了腳本編劇對故事的駕馭能力相對有所不足,為什麼這麼說,那先談談電影和TV動畫的區別,TV動畫一般來說一記二十多分鐘在相對開放的“家裡”這樣的環境裡觀看,而電影則是把人關在一個密閉漆黑的環境“電影院”裡來坐下觀看長達一到兩個小時。
電影很在意情緒的渲染,也就是情緒流,一旦觀眾情緒沒有跟上,或者中途脫軌,整部電影對於觀眾而言便索然無味,電影的相對不自由性也讓觀眾完全沒有調整自己情緒的時間。而TV動畫則不然,觀影TV動畫觀眾有極高的自由度,他們可以選擇適當活動來調整自己的情緒,讓情緒重新回到故事中來。
所以比起TV動畫,一部動畫電影更能考核一個腳本導演故事駕馭的功底。
如果你跟我有同樣一種的想法,即是新海誠本人的作品來看《秒速五釐米》和《星之聲》的情緒流比《言葉之庭》感覺會好很多,那麼可能你也能夠接受我現在所要提出的觀點,即新海誠個人的能力在《言葉之庭》也就說2013年的時候對長達一到兩小時的電影動畫情緒駕馭能力還是相對不足的。所以《言葉之庭》比起新海誠的早期作品來說稍顯得有些索然無味。
而《你的名字。》則是回到新海誠自《追逐繁星的孩子》有些跑偏(我個人這麼認為)迴歸《言葉之庭》這樣的故事風格之後,經歷沉澱而推出了的作品。似乎也重新回到了《雲之彼端》時世界系的手法。
現在有很多影評有提到世界系這個手法,那麼世界系是什麼?
在這裡引用渡邊大輔的一席話:
“世界系”所描述的作品群的特徵是,“以故事主人公(我)和他所牽掛的女主角(你)的二人關係為中心,將小的日常性(你和我)的問題與‘世界的危機’、‘這個世界的終結’等抽象且非日常的大問題直接連接起來,捨棄一切中間具體的(社會性的)說明描寫。”
把瀧、三葉、彗星事件放在一起剛好能構成上述條件。
2
以下涉及到劇透:
《你的名字。》故事本身通過三葉和瀧的身體交換作為線索,前期故事一直圍繞著三葉和瀧之間,用兩人的生活這方面的內容,講述了一個小清新模式的愛情故事。期間生活在東京的瀧和生活在鄉下的三葉交換身體,進入彼此的生活圈,之後畫面快速閃過的過兩人在對方身上發生的故事,這個時候第一衝突出現了,三葉自導自演的讓瀧和奧寺前輩約會。
第二天,三葉醒來對著鏡子哭了,她知道自己愛上瀧了。
於是她決定次日去東京找瀧,因為他感覺到一種危機吧(至少我是這樣理解)國內也有很多青春小說喜歡用這樣的路子,但是low了不少,之後瀧與奧寺前輩約會,結束後奧寺前輩給了瀧致命一擊,“你是曾經喜歡過我吧?現在喜歡上另外一個人了。”這個時候的瀧才發現或者說是承認自己愛上三葉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於是也準備去找三葉。(在這裡本來應該三葉去找瀧的事件在先,瀧去找三葉的事件在後,但是故事在三葉發現自己喜歡瀧之後就戛然而止而切換到了瀧的視角,直到瀧知道了小鎮毀滅的事件。)
在瀧與奧寺前輩約會時三葉給瀧留言:
你們約會結束的時候應該能夠正好看到天上的彗星。
故事開始串聯了。而在影院的我腦回路卻去了另一個方向,我回想起影片一開頭瀧在自己的家的天台(大概吧)看到了彗星,我還以為線索回到了最開頭,彗星分成了兩半象徵著瀧和三葉這樣互換的緣分結束,之後兩人可能會漸漸忘掉或者只是模糊記得這件事,然後切入多年後的時間點。
我給一起觀影的朋友說了。
可惜來得很迅速,新海誠打了我的臉,顯然他的故事比我那瞬間的腦洞複雜了不知道多少。
瀧決定去找三葉了,本來搜尋無果的但是在某店家的幫助下,瀧終於找到了記憶的那個地方。
但是,瀧最終也的確是在死亡名單上找到了宮水三葉的名字。
之後手機的留言簿變為亂碼消失,一切就好似沒有發生過。
之後瀧回想起自己和三葉互換靈魂時供奉給神的口嚼酒,通過口嚼酒,導演講完了女主的成長,也最後一次的讓瀧和三葉換了身體。
瀧想阻止這場災難,但是這個小鎮裡沒人相信瀧狀態的三葉。
三葉也通過這次交換知道了瀧所處的時間點,兩人最後相遇了,在彼此的手上落下了名字,三葉沒有來得及寫完,瀧寫完了,卻寫的是“我喜歡你”(最近傳得比較廣的是那段文字倒過來念則是我是瀧,我並沒有學習日本並不清楚)
之後在兩人的相互努力下,解救了小鎮。直至多年後兩人在東京再次相遇。
(PS:其實我一直在想,如果把三葉去找瀧和瀧去找三葉的時間都放在三葉面對的隕石危機前,故事會弱多少?新海誠這裡用邏輯敘事,把本應該發生的事情的先後順序調換(不考慮那個三年),其實把故事強化了很多,尤其是通過四葉的口說出三葉去找瀧的事,再聯繫到三葉剪去自己頭髮,讓人不免更是平添傷感。)
期間瀧揉三葉的胸部實在讓我憋不住笑。
讓我差點笑出聲的是最後瀧通過口嚼酒回到隕石墜落的前一天本來是已經連接上世界危機的事件的應該非常嚴肅的時候,我想這次他該不會再揉三葉的胸了吧!當時當四葉推開房門的時候,瀧依舊沒有忘記揉一揉三葉的胸,眼角還帶著淚花呢。
在嚴肅中氛圍中突然穿插這樣的笑料本來應該是實在笑不出來才對,但是這個笑料卻截然沒有大概是因為早期瀧一直揉胸已經給我鋪墊好了吧。
《你的名字。》在劇情和情緒流上比13年的《言葉之庭》更好,我覺得我之所以沒有哭出來,大概是因為我比高二看秒五的時候成長了許多。記得知乎上面有一位朋友貼出的《你的名字》中的細節,三葉說她每個月只需要用2000日元,他特地查了一下新幹線的票價,從三葉的地方到東京來回差不多28000日元,28000除以2000,三葉用了自己一年零兩個月的生活費用,只為去東京找瀧,還不知道是否能遇到,還沒換掉她鄉下的校服,腳已經跑得很痛,還沒有找到,最後好不容易見到了對方卻還不認識她,不知道為什麼有些淚目了。
所以《你的名字。》真的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啊。
話說,我個人覺得新海誠的故事很喜歡用到幾個道具來輔助情感的表達。
其中就有手機短信、還有訂婚戒指(不提了)
《星之聲》《秒速五釐米》《你的名字。》
這是我最熟悉的三部作品,其中手機都有很重的戲碼。
《星之聲》裡在宇宙中漂流的美加子和阿升的短信。
《秒速五釐米》裡貴樹在鹿兒島發送的沒有接收人的短信。
《你的名字。》裡兩個人在彼此手機裡面留下的備忘錄。
這些東西都串聯著故事的主要情感和帶動著故事的情節。(歡迎補充)
3
我的第二段就像是一個單獨的《你的名字。》的影評。
接下來我就要談到我導讀中說的《大魚海棠》和《你的名字。》的對比了。
一下純是個人觀點,隨時歡迎反駁。
對“大魚”我不吹不洗,態度上其實是偏向喜歡大魚的,當初大魚剛上映的時候,我在一片叫衰的豆瓣上還寫了一篇偏誇的影評。
我記得當時有個短評在罵大魚2D轉3D的場景,《你的名字。》不也用了嗎?現在大眾傳媒時代沒有乾貨的媒體人也“敢於”發聲,實在可悲。當然在這裡不想多提。
我說他們都是取自古典文集,這點總沒有異議吧!這點新海誠在採訪中已經提到,而大魚海棠的相信大家都在中學課本里背過。
從故事上來看,《大魚海棠》是個大故事,多角色,人物關係複雜,而《你的名字。》整個故事圍繞在三葉和瀧之間算不得複雜。
所得總的來說,其實《大魚海棠》更像是新海誠的另一部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大家不妨看看新海誠駕馭大世界所能做到的程度,(我知道該作沒有做完,但是其單調的人生,乏味的劇情的確讓人詬病,可能還沒有得到完全的展開吧,其實我個人的觀點是即使做完了時長的限制也不可能很好的程度)
但是整體來說,樑旋初出茅廬也能做出這個樣子其實也不錯了。新海誠製作《繁星》的時候畢竟也是經歷過“秒五”等大批量的作品才能達到那時的程度。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彼岸天選材出錯,至於一直詬病的彼岸天風格抄襲新海誠,就像新海誠自己在某次訪談上說的,吉普力在業界影響力實在太大,也形成了某些動畫人的慣例,所以說抄襲是非常不恰當的。
在這裡我再次聲明一下並非給大魚洗地。
因為橫向對比兩部作品,我覺得如果把《追逐繁星的孩子》擴展成12級的TV動畫,全部展開的話,應該會是個不錯的故事吧,但是我相信《大魚海棠》擴展之後只會更加疲軟。
這存在一個敘事的硬傷。
《你的名字。》有理有據的分析細節,寫出來會讓人細思恐極的文案能夠寫出好幾萬字,比如神像的壁畫,口嚼酒、神社的大火讓祭祀只剩下形式但是宮水家的每個人似乎都有過三葉這樣的穿越經歷。我看過知乎上的一篇關於神安排這一切達成對他子民的救贖的文章。字數多到我覺得新海誠自己都沒有想到這麼多。
同樣的我也看過大魚類似的文章,集中體現在B站up主齊瀟灑的文案上。關於靈婆鼠婆,關於楸以及那段被做成表情包的天神的愛的出處。
但是橫向對比兩部作品,從《你的名字。》來看,新海誠想表現的故事可以分為兩層,大的故事是我們一來所看到的那一層,也就是我們的直接觀感,然後新海誠在故事裡也藏著大大小小的細節,在講好一個故事的基礎上在慢慢的把那些藏好的彩蛋式的細節埋到各個枝節裡面,讓我們自己去挖掘,也慢慢的從細節裡看到第二層的故事,就是那些一大類寫分析文章所看到的。
而《大魚海棠》最可怕的一點,或者說敘事的硬傷就是,他把核心想要表達的也埋進了包袱。
換種說法來說,一般敘事結構來說,分為兩到三層故事,第一層故事是顯而易見的,是能夠給觀影者在現場第一直觀感受,所以第一層故事裡一般不埋包袱,至少要保證完整的敘事結構和情緒流。
而彼岸天給我的感覺就是在第一層故事裡面也想藏點什麼,讓《大魚》更高大上一點,卻導致觀影過程(觀看電影過程中思考密度是有限的)需要我去動動腦子才能看懂,把第一層故事堵死了觀眾出了影院就只會罵了,誰還有氛圍去思考呢。
像《你的名字。》我走出影院感覺自己看完了一個不錯的故事,然後身邊的人在告訴我你看到xxx細節沒有,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還有第二層故事啊,於是隔天又去刷了次電影,完善了我對第二故事的理解,也收穫了一些更深入的東西。
對比走出《大魚海棠》影院的時候,朋友則是告訴我,我覺得他有什麼什麼地方沒講好,那我們的討論就限制在第一層直觀故事了,也根本沒有去深究第二層故事的想法,更別說刷第二遍來考證了,所以第一層故事真的很重要啊,不然只有極少的考據黨才會看出電影的細節,然後明白是怎樣的故事,在網上發聲卻無人理睬。
引用瀟灑的千夫所指的璞玉,大魚在敘事結構上真的挺多硬傷的。
但是我覺得吧!多給國產動漫人一點兒機會,指不定張春樑旋就成了中國的新海誠了呢。

動畫信息

你的名字。
中文名:你的名字。
原 名:君の名は。
又 名:你的名字 / 君之名 / Your Name / Kimi no na wa.
首 播:2016-12-02(中國大陸) / 2016-08-26(日本)
IMDb:tt531151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