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戰電影如何冒犯觀眾,以及對反戰電影的一點想法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9-09 05:21:30 作者:李zhaoyu Language

這部動畫實在是溫情過了頭,以至於喪失了真實感。電影給人以一種日本才是受害國,美國是打破日本人平靜生活的侵略者的感覺。讓人詬病的那句女主的話的確是反映了當時很多日本人(當然也有很多戰後出生者也有這種想法)的心理,這讓我想到了馮提爾那部著名的《歐洲特快車》中戰敗後的德國人大多還是支持納粹並發起人狼計劃的情節,被洗腦後的人總是不願面對自己失敗的結果。而這反映的是歷史事實,似乎不足以以此指責導演沒有絲毫的反思,可是這種真實與前面的非真實感造成了極度的不和諧感,正是這種感覺使得這部電影喪失了批判力度,那句臺詞也就挑撥了觀眾的神經。電影內人物的執迷不悟造就了把觀眾激怒的後果,而執迷不悟是否必然激怒觀眾呢?當然不是,冒犯觀眾不是大問題,關鍵在如何消解它。德國電影《橋》中的德國青年不甘心德國戰敗,瘋狂抵抗,但是觀眾並沒有覺得被冒犯。這和該電影最後的幻滅情節關係很大,德國青年的“英勇”行為被消解在最後的幻滅之中,給人一種幼稚和命中註定的感覺,通過這點,電影也就達到了一定的批判力度。反觀本片,作為反戰電影可謂十分失敗。

談及意識形態問題,有人說電影是藝術,不應以意識形態來衡量,實際,與戰爭有關的電影必然反映一定的意識形態,戰爭也離不開意識形態。拍一部與戰爭有關的電影必然涉及意識形態與傾向問題。《從海底出擊》最後的結尾改動就說明了問題,電影以德國潛艇的"英勇行動"為主要情節,觀眾觀看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代入感,他們會和潛艇上的德國人站在一起,隨著各種危機及其化解,觀眾也感到緊張刺激以及感到如釋重負,但是納粹最後取得良好戰果是有的人不能接受的,所以就有了這麼個解決方案-——那就是最後的盟軍轟炸情節。另外,對於有的導演來說,拍電影就是在搞政治,奧利弗斯通拍的《野戰排》和《生於七月四日》都是很好的反戰電影,它們也都反映了導演的政治態度,這是毋庸置疑的。以意識形態考量戰爭電影也是正當之舉,而批評的方法也不止一種。

最後,反戰電影大致有幾種類型:煽情的反戰電影,寫實的反戰電影和荒誕的反戰電影等。煽情的很多,比如《鋼琴師》,《螢火蟲之墓》,《美麗人生》,這種電影容易顯得很廉價;寫實的也有,比如《自己去看》,這種電影往往易於滑向暴力;荒誕的,比如《全金屬外殼》,《鬼子來了》,這種電影往往比較癲狂。當然,這種分類十分不科學,電影風格也多種多樣,兼而有之的情況也不少。另外,還有一種更高級反戰電影,那是一種更深的真實,只是目前還沒有人拍出來。

這只是本人的一點想法,並不成熟,也沒有什麼理論依據,作為“影評”顯然是不合格的。本來是寫短評,可是短評裝不下,就湊合弄成影評了,寫的不好還望諒解

動畫信息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中文名: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原 名: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又 名: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港)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臺) / 在這世界的一隅 / 這個世界的角落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
首 播:2016-11-12(日本)
IMDb:tt476982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