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名字開始,而後便有了一切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05 17:04:36 作者:夏楠 Language

其實對於很多事情的順序,我們都弄反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所熱愛的,不再是事物本身。一些反而是細枝末節的東西,會很容易影響到一個人對整體事物的判斷,也就是所謂的“一葉障目”。

比如說最近上映的《你的名字》,網上鋪天蓋地的討論,都是圍繞著導演是否借鑑了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祕密》、劇情有沒有bug、這幾十塊錢花的值不值之類的問題,我心裡就突然鑽出一個聲音,一直在說:反了,弄反了。

忽而想起小時候看電影,我家住在單位宿舍的三樓,樓下院子里拉開一塊幕布,黑白的人物就在屏幕上動了起來,電影裡的對白能讓整個院子變得熱鬧。那時候的人沒那麼多講究,小孩的吵鬧,汽笛的喧嚷,或是旁人偶爾的打斷,都不會影響自己看電影的情緒。
 
當我們把看電影只當成一種娛樂,而不是想著去得到什麼時,我們所能得到的,可能就會比期望中的要多許多。

也許是現在人們的時間變得貴了,我們總怕花費了時間,到頭來卻做的是一件無意義的事。那種焦躁、挫敗的感覺,常常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急於蓋棺定論,甚至形成誤解。

相比於其他,我更愛事物本身。就比如看電影這件事,我不想花費時間去想自己是否真正懂作者表達的意圖,也不想去琢磨導演都使用了哪些新的拍攝技巧。

對於我來說,無論是什麼形式,最終還是為內容服務的。能撩撥起觀眾感情,能讓我產生代入感,從頭至尾不出戲,事後還想再說點什麼,就是好作品。
 
這樣的判斷標準,簡單粗暴,卻也是最直觀最本能的反應。一部電影,從導演拍攝完成,再送到觀眾眼裡,所表達的就已經不是電影本身了。它所傳達出的情緒、產生的影響,完全是不可控的,甚至跟導演最初的意圖相悖。

所以,我一直以來比較相信的是:我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炫技、不浮誇、不故作高深去深層次分析。走進一部電影的情緒和氛圍裡,去站一站,想一想,泡一泡,然後再出來,那就是我的“有所得”。

關於《你的名字》這部電影,我所得的是一種淡淡的悵然若失的傷感。這種感覺已經消失很久了,能在一部電影裡重新被喚起,對我來說是種不錯的體驗。

每個人的心裡,一定都動過這樣一個念頭:希望窮其一生,在茫茫人海里找到那個對的人。TA出現時,你就知道是TA。你會欣喜若狂,你會淚流滿面,你會急於知道TA的名字。

新海誠的電影,抓住了這個點,也就夠了

我先後看過《秒速五釐米》、《言葉之庭》以及《你的名字》,讓我記憶最深也最喜歡的,是《秒速五釐米》。可能是,求而不得是每個人心底的遺憾。那種遺憾就像釀酒,越陳越珍貴,也越醉人。

我仍記得那個故事帶給我的感覺,那種意料之內的心痛。存著一絲僥倖,看到最後發現“果然如此”時,竟然比那種讓人恍然大悟的結局還要難過。
 
將每個微小的細節和情緒放大,讓觀眾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產生共鳴,這是日本電影的成功之處,也是新海誠的特點。

喜歡新海誠這麼些年,在心底漸漸將他當成一個老朋友。在看到《你的名字》是一個大團圓結局時,我突然長吁一口氣。這些年,新海誠的作品一直在表達著在都市生活中追尋、求而不得的淡淡哀傷,直到《你的名字》有了個美好結局。
 
像一個有心結多年的人,突然將心結打開了。那種通體舒暢的感覺,既讓人感到意外,又覺得是生命走到某一階段該有的圓融。

說到這,很想引用梵高的一段話表達觀影感受: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了煙。但總有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人能看到這團火,然後走過來,陪我一起。我帶著我的熱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溫和,以及對愛情毫無理由的相信,走得上氣不接下氣。我結結巴巴的對她說:你叫什麼名字。從你叫什麼名字開始,後來有了一切。

當你念起某個名字,心裡產生悸動時,會不會覺得,那也是件美好的事?

動畫信息

你的名字。
中文名:你的名字。
原 名:君の名は。
又 名:你的名字 / 君之名 / Your Name / Kimi no na wa.
首 播:2016-12-02(中國大陸) / 2016-08-26(日本)
IMDb:tt531151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